close
孔子說: 我十五歲 立志向學, 三十歲能堅定地立於所學,四十歲對各種各樣的事情
都不再迷惑,五十歲懂得了什麼是天命,六十歲對於聽到的一切都能明了它們各由天命,
因而不再感到與自己心意相違逆的剌激了,七十歲心性與大道合一,因而隨心所欲也不會
越出規矩了。
這段話孔子說自己志學進德的次序,非常有名。
人的一生,最基礎,最根本的是立志。志,就好比是一顆種子,有了種子,才有根苗
花果,才有成材大樹。立志,還要看立什麼志。孔子"十有五而志於學",這個學,
不是一般的學問,而是人生,社會的根本道理,也就是仁,禮,天命等等。
這不是雕蟲小技,而是一輩子的事業。孔子的立志,起始就不凡,所以康有為說是
"如旭日初出,已自皎然大明。其後之進,不過升自中天,蒙氣漸解,而光耀更照耳"。
"三十而立,四十而不惑" 。立,就是站住了,就是學有所成,準確地說,就是弄通了
所學的東西,由知而信,有了堅定的信念。孔子的信念是禮與仁。立,就是堅決抵制的。
他能不為其它各種各樣的事情和道理所迷惑。立和不惑,這兩點直接相聯。立於所學,
這才有了標準; 有了標準,就能不惑,才能堅定地去實行,這樣人生才充實,有意義。
不然,越學越覺得人生矛盾重重,自己喪失信念,就會覺得世事如浮雲,人生一片
空虛。所以康有為說: "立者大力凝固,鑄煉如鐵而不搖;不惑者,大明終始,燭照如日
而不眩。孔子 "五十而知天命"。 要真正不惑,不信要立,而且還要進一步知天命。
任何理論,任何偉人,可以從自己的角度去對待人生矛盾,但卻不能否定人生矛盾。
合理的東西不能實行,實行的東西盡有不合理; 為善得惡報,為惡得善終; 好人受屈,
奸人得志.......這些矛盾常使人迷惑不解。其實,事物各有自身的規律,決非任何一己的
愿望所能改變,自己作為存在之一,也有自身的使命,自己所能做和應做的,就是盡自身
的使命。所謂知天命,就是真正認識這一點。所以知天命是由立與不惑提供真正堅牢的
保證。不知天命的人,是很難始終不惑,很難真正立住的。
"六十而耳順" 的 "耳順"兩字很難講。可以把它和知天命聯繫起來,因為知道萬物自有
規律,所以盡管無奇不有,但既有就不奇了,這樣就沒有什麼不能接受的。再把
"從心所欲不逾矩" 聯繫起來。任何事物到了心理都能立刻理解,能夠 "不思而得"
作出正確反應。從心所欲不逾矩,是心性與天道的合一,心性所為,即天道所為,
也就無所謂規矩不規矩了。
對於一般人的智慧造詣來說,到知天命也就夠了。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